不再更新,請參考新部落格: https://tigercosmos.xyz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巨匠的剪影——張大千特展之心得

2019 年,適逢我國上個世紀偉大國畫家張大千先生 (1899-1983) 一百二十歲誕辰,台北故宮博物院特別開設「巨匠的剪影——張大千特展」。張大千一生充滿傳奇,生平走訪世界各地,各種書畫種類無一不臻妙境。

<墨荷四聯屏>

以往特展都會展在二號館,但這次特展不同以往,卻是展在本館二樓。我想這是因為原本故宮二樓本來就是用來展示書畫、書法用的,而且因為張大千的作品本來就屬於中國書畫的一部分,因此放在故宮本館二樓來展示也沒有什麼不對。我猜院方可能是想要讓更多人的可以欣賞到張大千的作品因此故意將張大千的特展展示在本館。展示主題分別有大千師友、大千摹古、搭千自運、大千鉅作、大千自畫像、大千台灣、大千自用印。展覽並沒有一個清楚的動線安排比較像是一個一個展廳獨自有個主題,不同展廳也沒有明顯的時代演變,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受限於故宮二樓本來的建築配置的緣故,但整體其實不影響這個展覽的參觀體驗。

張大千一生創作藝術的時間長達60年,期間作品無數,這次的展覽只展出其中的87件作品,時間橫跨張大千早期到晚期的作品。其中作品包含書法、水墨、壁畫、潑墨畫以及其他各種風格的作品。其中又以「鉅作」最需要親自感受其作品的好大磅礡,張大千提出一幅畫應該具備「曲」、「大」、「亮」三種條件,即為意境深遠、氣勢磅礡、畫面亮眼吸睛,才能成為一幅千古佳作。不管是「墨荷四聯屏」還是「闊浦遙山」都是非親眼所見能感受其作品給人的震撼力和意境的美妙。

展覽中,張大千的<畫松林亭子>是臨摹倪瓚<松林亭子>的畫作。張大千以臨摹來作訓練,無論是縮小、放大、對稱等,他都盡量要能與原作相符。這篇作品規模與原作差不多,但是尺寸稍微大一點,並且在這篇作品中的用筆,張大千顯得比較隨意自在、遊刃有餘。接下來主要探討兩副「松林亭子」作品的背景、特色與差別。


(左為張大千<畫松林亭子>,右為倪瓚<松林亭子>)

中國的山水畫形式比較固定,松林亭子也屬於規矩的山水畫之一。早在唐代,王維所撰《山水論》中,就有說道處理山水畫中透視關係的要訣是:「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遠石無皴,遠水無波,高與雲齊。」可見當時的山水畫家,已經很重視景物的遠近關係。到了宋代,中國山水畫透視法已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而倪瓚為元代人,更是遵循的山水的標準典範。

倪瓚此<松林亭子>畫寫的是江南山莊的景色,畫中景物層次分明,平遠為山水,較為隱約,近處為山坡,坡陀上山石橫臥。畫幅中間有數棵穿天大樹,大樹下畫有一亭子,座落在遠山、近石之間。而張大千因為是臨摹倪瓚作品,因此畫面布局與倪瓚大同小異,唯張大千不是完全地模仿,而是原作畫面中出現的景物都用自己的風格重新詮釋,甚至有些東西排列、形狀、大小都有很大的改動,能做到這樣應該是因為張大千做此作時也經是晚年,技術已經十分精湛,已自成一家,故新作品雖然看得出是臨摹之作,卻給人與原作完全不同的感覺。

倪瓚在原作中筆法比較細膩,像是亭子的勾勒比較仔細,對於樹的描畫也比較寫實,不管是樹枝或樹葉都很規矩,樹葉茂密連著樹枝,又樹枝必然從枝幹而伸又從根而起。然而張大千在新作中手法感覺比較豪邁,很多細節處只講求神韻,又以中間的樹最為明顯,最深色的黑墨畫的樹枝、樹葉都用點綴的,重在意境的傳達而非細部的描繪,其他部分的樹葉也比較朦朧,不像原著細部勾勒線條清晰。雖說山水畫寫意成分還是比較高,但以倪瓚和張大千兩者作相比,張大千的意境因為他的畫風而顯得更為強烈,給人的衝擊感更多一些。

<張大千作品>

我們常常緬懷古代文物,因為他們都是中華歷史上的珍寶,是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見證。歷代以來有無數知名的書法家、畫家、文人作出不少千古留名的絕品,讓人為之讚嘆是以為經典。但是,知識會傳承,時代會進步,技術會改進,文化會創新,滾滾後浪撲前浪,後世勢必會有更多絕佳的作品,甚至超凡入聖,成為新的經典。誰說天下第一行書非蘭亭集序莫屬?誰說草聖非張旭莫屬?張大千獨樹一格的傳奇藝術生涯,正是要打破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刻板印象,書法、水墨、青銅鐵瓷陶玉器等,這些代表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經典藝術,不僅只存在古代,新時代一樣可以有精彩絕倫的好作品。

參考資料:
1. 故宮張大千特展官網 https://theme.npm.edu.tw/exh108/ChangDaichien/ch/index.html#main
2. 百度百科:松林亭子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